海雲法師 大乘起信論
《大乘起信論》說,「 經一萬劫,信心成就。」 一萬劫才得大乘信心成就,其難如是,況佛果乎! 窺基大師《法華玄讚》說, 若佛正法,教行證三,皆具足有; 若佛像法,唯有教行,無證果者; 若佛末法,唯有教在,行證並 …
《大乘起信論》02
Date p43~51【科判】分三 。二、性 圓成。三、性 徧作
PDF 檔案
福慧精舍-二空老師 於2011/08/05 講《大乘起信論》02「是故一切眾生,不名為覺。以從本來,念念相續,未曾離念,說無始無明
一、信堅五年來的修行格言及証悟心得, 1, 人皆法師,觸類皆法。, 萬籟之聲,皆法輪聲。, 剎土微塵,皆求法處。, 溪聲盡是廣長舌, 山色無非清淨身。, 2, 古德名言: 找不到現代明師,就以古代見性者為師,或以一乘佛 …
緒論_天台心鑰教觀綱宗貫註 聖嚴法師著(轉載中)
如用圖表再來審視的話,將會更清楚。8, 之根本依,確實是重疊的。至於命根、形體,還有氣脈者,則被忽略了。 這圖表,就講到這裡為止。主要在說明八識間的關係,及補充一些我個人的觀點,比如細身、氣脈,還有作意、非 …
佛陀教育基金會-經書電子檔總表 佛法電子書免費下載
《大乘起信論義記》卷1 ,「即 始覺之智 是能乘。本覺之理 為所乘故。」 T44,p,251,b1-2 《起信論疏筆削記》卷 1,「乘者。就喻彰名。運載為義。如世舟車可以運重致遠也。即喻菩薩乘
覺的層次 :: 基礎入門 :: 基礎佛法 :: 佛法介紹 :: 千佛山全球資訊網
道脈圖解
兩千年來漢傳佛教的智慧寶庫,若以教觀義理的深入影響而言,天台學可說是獨一無二。尤其是天台大師們所留下來的著作,不僅數量龐大,且教義與觀行並重,理論與實修雙運,勘作為佛教未來全人類共同需要的藍本!《教觀綱宗》是明末蕅益智旭大師針對天台學撰寫的名著之一。
依「一心開二門」之思想架構
釋印順
釋印順(1906年4月5日-2005年6月4日) [1],俗名張鹿芹,法名印順,號盛正,人稱印順導師、印順長老、印順法師,中華民國浙江杭州府海寧人(今屬嘉興)。 剃度師為普陀山福泉庵清念和尚,天童寺受戒時,戒和尚是圓瑛和尚 [2],為太虛大師門徒 [3],慈濟 證嚴法師的入門師父。
生平
第七識-分別法執 以智相(第一粗)分別,於愛境則生樂,於不愛境則生苦,恆審思量,相應不斷,勞慮經久。 3 執取相 第六識-俱生我執 依前之相續相(第二粗),緣念苦樂等境,周遍計度,取著轉深,計我、我所,發生染著塵念。 4 計名字相, 第六識
講義
八識表解
換句話說,《大乘起信論》對天台、華嚴與禪宗思想都有深刻的影響,其中除了「一心」的概念橫攝各宗主體思想之外,就以體用或體相用的範疇最為緊要。因為體用範疇可以聯繫《大乘起信論》內部「一心開二門」的思想主結構,以及「四信」、「五行」的
About Press Copyright Contact us Creators Advertise Developers Terms Privacy Policy & Safety How YouTube works Test new features
1 華嚴講義一 華嚴「四法界」、「五教」與「四緣起觀」 一、「四法界」︰ 法界,又曰法性,亦曰實相。然一切諸法終歸於一真法界,此即諸佛眾 生本源之清淨心,亦稱為一心法界、一真無礙法界。 一心攝四法界,若自現象與本體觀之,則可分為四義,稱為四法界
新表解10B3-5初之忽生
信堅五年來的修行格言及証悟心得
道脈圖解, 張貼者, 2014年9月28日 上午7:32 Kevin Chang [ 已更新 2021年5月19日 下午9:09 ] 先天無極理, 至理渾圓太極先,徹終徹始徹中邊。, 大包覆載無形外,細入鳶魚有像前。, 二五合時周性命,一三判處貫人天。, 羲皇畫後真宗顯,聖聖淵淵賴此傳。, 無極者,無形
黃連忠 體相用範疇對禪宗的影響及其研究公案的意義與價值
大乘起信論圖表
佛陀教育基金會-經書電子檔總表 佛法電子書免費下載 C0,總類 C1,教理 C2,教史 C3,經及註釋 C4,律及註釋 C5,論及註釋 C6,儀制 C7,佈教護法 C8,宗派, 書號,
華嚴「四法界」、「五教」與「四緣起觀」
PDF 檔案
頁341 提要 《大乘起信論》以「一心開二門」的思想架構說明了一 切法的存在與究竟成佛的問題,並開展了佛教式的「兩層存有 論」格局。本文主要是順著牟宗三先生視「一心開二門」為一 重要的哲學格局,以及對於依此思想架構所開展出來的「兩層 存有論」的重視,企圖對天台宗性具圓教之核心
大乘起信論概念-覺的層次 覺,梵語菩提,具道的通義;因此,於覺的內涵,有覺察和覺悟兩種意義;二者分別相對於煩惱與所知的障礙。 於煩惱而言,當煩惱生起之時,必須覺察煩惱的緣起、架構、內容、趨勢、利害等,方始 …